十九大绘就健康中国路线图

栏目:行业快讯 发布时间:2017-11-13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大健康”理念将从理论付诸实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全面破解“世界难题”、从田野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将实现全面构建,这是十九大报告为全体国民描绘的“健康中国”总体路线图。未来,中国将沿着十九大画出的健康中国路线图扎实前行。

“大数据”推动“大健康”数十万亿市场悄然启动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健康中国”从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已经成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理念。

专业人士认为,大健康的思路,与中医千年以来始终提倡“养生”、“治未病”的思路一脉相承,但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医疗卫生、生物技术、营养保健、健康护理、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酒店与休闲等方面,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全新服务体系和产业、业态。

我国的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突破3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2016-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为4.9万亿元,2021年将达到12.9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26%。

与大健康密切相关的是大数据,从事互联网科技运营的专业人士认为,移动医疗将是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两个改变是必然的。第一个是付费方的改变,第二是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转变。2016年底,一款针对糖尿病的APP推向市场,虽然初期平台很小,但却迅速搭上了大特保等互联网保险企业一起打造新型的保险产品,成功迈出移动医疗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知名医药行业研究员李珊珊认为,未来的移动医疗领域一定会有某一家企业成功开发一种模式,能够贯穿医疗全流程,而这个全流程一旦被贯穿,会比单纯在某个节点上挣扎的其他模式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旦有企业大获成功,势必会颠覆甚至摧毁现有的行业模式。

医疗改革“整体观”全面破解“世界难题”

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报告称,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人瞩目。

多位医疗领域的专家、经济学家认为,十九大报告中的医疗体制改革整体布局观念,是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领先思想。

推进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横向联动”,构建从中心医院到县乡基层医院“医联体”的“纵向联动”,打通医疗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任督二脉”。业内人士认为,医联体能否在医疗体制深层改革中成为“破冰范式”,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权力的转换程度及利益的共享程度,地方政府在医院管理中要敢于“放权”“创新”,才能实现医务人员技术和能力的持续“激活”、“提升”;二是从制度设计的细节来打造“医联体”,在医保等支付政策、建立上下联动机制等给予政策支持;三是打通纵向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和横向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对医生的考核、评定、职称评审等采取有利于医联体资源流动的方式进行。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医改工作的重大指点。专家们普遍认为,药品招标采购只是药品供应链条中很小的一个环节。中国药品供应应该“从源头抓起”,一是狠抓药品质量,二是严控药品价格。2015年开始,国务院、食药监总局对新药和仿制药重新定义,实现了重要突破,到2018年底,我国将完成首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289种国家基本医疗目录化药部分的口服固体制剂将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意味着我国的药品质量管理正在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药品流通进入“全程透明监管”时代。2016年以来,安徽等省区食药监部门牵头,在全国率先实施“两票制”,有利打击了挂票经营、过票洗钱、带金销售的药品流通乱象,在一定层面上挤压了药品回扣的空间,具备现代化医药产品物流条件的药品流通集团正在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专家建议,针对我国县乡基层范围广、医疗机构数量多、用药品种少、配送成本大,配送企业因利润低导致积极性不高及部分药品短缺,低价药、“孤儿药”、急救药生产厂家少、医院使用量小、利润薄等一系列问题,下一阶段,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药品流通网络;二是对低价药、孤儿药、急(抢)救药,给予医疗机构一定比例的自主采购权;三是从制度上约束医疗机构的回款时间;四是在药品集中采购中,让药品生产企业选择配送企业,落实中标企业的主体责任,配送企业承担代储代运业务,鼓励实行“一票制”。

构筑从田野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群众的诉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放心。一方面要严管,制定最严格的标准,强化最严厉的监管,启动最严格的问责,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的源头把控,尽最大可能降低污染。

农产品从田野到走上餐桌,一般要经历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四个环节。“食品安全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同刚表示,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农产品最终的质量安全。

四大环节中生产环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而小户经营、分散生产的模式,往往使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而这种隐患肉眼往往难以辨别。像“毒豇豆”,就是在生产中施用了违禁农药,造成农残超标;“健美猪”则是在饲料中违规添加“瘦肉精”。在运输、加工和销售环节,由于设施缺乏或落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或质量安全。

食品监管部门正在不断加强监管,严格准入门槛,通过“严进”把好关口。在生产加工环节要着重抓住原料关口,在流通消费环节要着重抓住食品进货渠道监管。

一些地方还在探索食品“追溯追责”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检测发现生产基地或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不达标,将取消整个基地或企业上下游所有公司的市场准入资格,在政府加强监管职责同时,督促生产经营者相互监督,减少督管盲区。